特别企划 03.05.2024

世界第一本拿督公研究专书问世—— 《拿督公研究:史料与田野调查》

“去山上记得不要吃猪肉,怕冒犯拿督公。”

“经过拿督公神龛要记得拜拜!”

在马来西亚,在商场、工地、停车场、街道转角处、园丘等地方,通常都会看到拿督公的小神龛。从小在长辈们耳濡目染之下,一旦经过拿督公神龛,就要双手合十对祂膜拜。在不少马来西亚华人的观念里,拿督公是神灵,但为何拿督公所呈现的形象,又是巫裔呢?

那拿督公到底是人还是神?

或许这个问题,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陈爱梅老师的《拿督公研究:史料与田野调查》一书能够解答,然而陈爱梅老师则认为,如果以宗教的论述探讨拿督公的存在,这本书或许给不到全面的答案,如果以历史的视角探究拿督公的脉络,也许能够探究一二。

《拿督公研究》是陈爱梅老师用了5年耗时的心血之作,集结了18位学者的心血之作,并由拉曼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同时这也是拉曼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学术专著。谈及编撰这本书的动机,陈爱梅老师毫不掩饰的透露她对于这个课题的思考。

陈爱梅老师是《拿督公研究:史料与田野调查》的编者。(供图/ 陈爱梅)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感兴趣的是拿督公究竟是什么神明?虽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去研究,就必须找到大量资料去论证祂的起源。”

“另一个让我好奇的问题是,拿督公信仰是何时开始的?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口头传承,能够还原出拿督公信仰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认为揭示这些历史谜团对于理解当地文化和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缘起:2019年的国际拿督公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爱梅老师在拉曼大学中文系教授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一科,在2015年,陈爱梅到北京参加了由郑筱筠教授所举办的“第四届东南亚宗教高端学术研讨会”,会上她报告了槟城美湖的庙宇与神明,而整篇论文里,“拿督公”只在报告中出现了一次就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在数年后,陈爱梅老师在马大的一场学术研讨会遇到有人提问关于百年庙宇的注册问题,演讲结束后,那位提问者和他聊起巴里文打(Parit Buntar)供奉华人拿督的百年拿督公庙。

辗转之下,陈爱梅老师亲自前往巴里文打百年拿督公庙进行调查,结果透过石碑上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学者宋燕鹏的细究之下,发现它竟然是西马半岛最早有的拿督公庙香炉。透过当地华商拿督张文忠的全力支助下,陈爱梅老师及研究生连慧茵展开了开启了吉辇县华人史及拿督公的研究。后来,拿督张文忠也赞助了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举办的“史料与田野调查:拿督公研究研讨会”。

拉曼大学于2019年举办了第一场与拿督公研究相关的研讨会。(供图/ 陈爱梅)

拿督公研究非易事

出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学术的层面还是出版的层面,陈爱梅下足了功夫。

“做田野调查的时候,研究团队跑了近百间海内外的拿督公庙。”

“后来发现,其实很多间庙都没有史料的。”

为了这个研讨会,陈爱梅老师花了不少时间在搜集资料,找文献,以探讨拿督公信仰的形成,以及邀请各国学者针对各自的专长探讨拿督公及其相关课题。研讨会后,她再将与会者的每一篇论文都送外审以进行匿名审查。原预计研讨会后结束后半年出版,但一场全球大瘟疫打乱了所有的规划。疫情三年期间有学者已将论文另行发表,也有学者因各种因素而选择放弃出版,因此少了一些其他角度的研究,实在可惜。

拿督公研究研讨会后,陈爱梅随同一众学者一同拜访巴里文打的百年拿督公庙。(供图/ 陈爱梅)

《拿督公研究》共收录了十八篇学论文,分为五个主题,即:百年回顾、宗教对话、拿督公研讨概述、马来西亚区域个案研究,以及新印泰拿督公研究。

拿督公的多重流变

在《拿督公研究》的序言中,张维安教授提到了拿督公信仰的深层体系,揭示了一个万物有灵、巫术操作的信念体系。这种信仰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植物、气象现象,还是人造物品,都被赋予了灵性和意识。

我们可以在书中发现,也有学者指出一些地区的民众,相信人过世后也可能成为神明,这与华人传统信仰有着相似之处。在这样的世界观中,人们通过举办祭祀、祈祷、戏剧表演等仪式来尊敬和安抚被视为有灵性的事物。

陈爱梅老师说:“拿督公信仰离不开克拉迈信仰,其中分为六大类,而拿督公信仰则包括自然物体、神圣动物以及穆斯林神圣的坟墓等三种类型,这些也都在论文中被提起,非常值得大家去参考。”

陈爱梅老师前往棉兰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坟墓也是当地的拿督公神龛。(供图/ 陈爱梅)

“那拿督公到底是人还是神呢?如果按照研究脉络来看,祂可以是人,或者是其他的自然物体。”

棉兰当地的 Datuk Darah Putih 香火鼎盛。(供图/ 陈爱梅)

“做了研究后,我们发现到其实拿督公不只是马来人拿督公,也有印度人拿督公,马来人拿督公,也有原型为鳄鱼、老虎等自然生物的拿督公,其实是非常多元的。”

研究拿督公,尊重为首要之精神

研究拿督公的挑战到底是什么?陈爱梅认为除了寻找文献的难度,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更何况拿督公信仰不仅仅在马来西亚存在,泰南、印尼也有,每个地方的习俗及文化,都有所不同。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要倡导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尊重。尊重在我们的研究中至关重要。举例来说,在我们前往五屿岛之前,被告知告三天内不要吃猪肉。我们的研究团队都互相提醒遵守这个规定,这就是入乡随俗的体现。”

“每当我们到达一个新地方,我们都会询问当地的拿督公信仰习俗,然后尽力遵循。因此,这本书的卖点除了提供丰富的史料外,我认为还在于展示了马来西亚不同地区拿督公崇拜的多样性。”

图为陈爱梅前往马六甲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准备的拿督公供品,以示尊重。(供图/ 陈爱梅)

“东马和西马的拿督公信仰可能有所不同,而五屿岛的情况则更为特殊,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会前往那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探索的企图,例如想了解泰南的拿督公信仰。”

《拿督公研究:史料与田野调查》读者为何人?

出版这本论文集的时候,除了汇整及展现拿督公相关史料,陈爱梅老师主要是以民族志的立场去编,她认为多一个五十年,当时就会有人重新检视五十年前拿督公研究的进度走到何处。

“我在编《拿督公研究》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很有压力,因为对马来西亚华人来说,拿督公是家喻户晓的。除了可能的宗教信仰问题,全马来西亚人大多都知道拿督公,这一点在出版过程中给作者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马来西亚人对拿督公太过熟悉。站在学理部分,我们也意识到自己在理论方面的不足,可能并未充分强调,因此着重在史料和民族志研究。未来若有机会,我们可能会更多地涉及理论方面的探讨。“

这本书其实并不太艰深,即便是只懂中文的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这本书。例如,收录在书中的杜忠全老师的文章谈到了拿督公和清水祖师结盟的事情,能够以看故事的视角去理解拿督公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脉络。

陈爱梅老师希望这本书能为当代拿督公的民族志,记录和研究,为可能50年后的人留下一些资源,让他们重新审视这一时代对拿督公的理解。陈爱梅希望这本书能够留下一些资源、一些集体记忆,为后人提供参考,让更多人看待拿督公信仰时有着多元的角度和理解。

 

 

 

 

文/ 黄龙坤

图/ 陈爱梅提供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

推荐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