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经营剧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创作必须不断突破瓶颈,剧场的经营和宣传,更是一门艰深的功课。
剧场人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 —— 观众在哪里?一部剧场作品,必须叫座叫好,才能完整它的存在意义,因为有收入才能有更好的资源,去创作下一部更好的作品。疫情之前,马来西亚的剧场人苦苦经营这个领域,看到了一丝曙光,相信未来的十年会更好,然而疫情如蝗虫过境,所栽种下来的果实,仿佛被啃噬清光,剧场又再陷入一片沉寂。
这段期间,许多剧场工作者的生计大受影响,在那期间不少网络平台高喊 “The Show Must Go On” 的口号,纵使实体演出备受限制,那线上演出是否也是一条出路?
疫情让百业进行科技转型,而Cloudjoi的诞生则是剧场进行科技转型的重要节点,并为马来西亚的剧场历史展开了全新的一页。
CloudJoi 从线上订票、宣传及营销建议、数据整合,CloudJoi 为马来西亚剧场进行营销规划,让相关从业者能够找到全新出路。配合《大日子》的特别企划,我们找来了Cloudjoi 三位核心人物一起对谈,其中包括了首席执行官李浩峰、首席运营官郑锦威,以及首席营销官叶伟良。
谈起 CloudJoi 成立的缘起,在戏剧圈浸淫多年的叶伟良,当时正在电台任台长,他脑里闪现了一句话:“疫情让每个行业投入了科技转型,同样的道理,科技是否也可以帮助剧场工作者?”
于是,叶伟良找来了 IT 背景的李浩峰和郑锦威,一同执行云端剧场计划,帮助剧场人们度过难关。

当时李浩峰和郑锦威感到意外,要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去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让表演工作者们演出?于是他们想起,曾在疫情前也曾开发过一个线上婚礼的软件工程,而线上婚礼的程序与云端剧场的概念类似,包含观众选位以及直播功能等,他们以此为基础进行程序改编,最终“云剧场”(CloudTheatre)就这样诞生了,然而云剧场则是 CloudJoi 的前身。
“在草创之时,也有一些人正在质疑,到底云剧场的运作是否可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5月,疫情期间我们推出了第一个线上戏剧演出,在短短几个月内,我们就举办了 60 多场线上演出,为剧场筹集了 30 多万令吉的资金。”
正是因为这样的成绩,让伟良和团队看到了线上剧场的巨大潜力。随着疫情逐渐缓解,剧场开始重新开放,但仍需遵守严格的社交距离限制,为了帮助剧团销售实体票,Cloudjoi又推出了实体票务系统 —— 这意味着 CloudJoi 从一个纯粹的线上平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平台。
用数据说话:为表演艺术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CloudJoi 成立至今,他们的使命是致力推动马来西亚表演艺术行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销售门票。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接触表演艺术,同时为表演者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这当然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才能更能够精准的帮助表演单位。”
熟悉科技的郑锦威和李浩峰以自身的专业,投入在 CloudJoi 后台的研发,比如利用数据分析收集并整理演出相关数据,如票房、观众人数、年龄等信息,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报告,为剧团提供市场洞察,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规划演出和宣传策略。
在马来西亚,剧场工作者大部分只注重创作,兴许是人手及资源匮乏,在宣传和营销上确实比较乏力,这是伟良长期在剧场所观察到的现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CloudJoi 提供剧团技术支持,帮助他们优化演出策划、营销和票务管理,让演出能够在卖座的同时也能叫好。
“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问题 —— 观众是否有意愿踏入剧场?观众需要被培养,要让人踏入剧场,就要策略性的去推动。”
“表演艺术在马来西亚仍然是一个小众的领域。很多人对剧场的了解几乎为零。他们不知道剧场是什么,也不知道剧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我们很强观众与剧场之间的互动,比如我们 CloudJoi 也很重视社区建设,定期举办交流活动,搭建沟通平台,让表演艺术能够在良性的生态里头发展。”
“微观来看,马来西亚的表演艺术观众群体相对较小,且以年龄较大的观众为主,吸引年轻观众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课题,比如和大学合作,举办演出和工作坊,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表演艺术,推出学生优惠,通过提供优惠票价,鼓励年轻人走进剧场。”
通过这些举措,CloudJoi 希望让更多人走近剧场,感受表演艺术的魅力,并推动马来西亚表演艺术行业的持续发展。
政府单位和企业是否支持表演艺术?
李浩峰认为谈到这个部分,数据就会变得很重要。在马来西亚,如果有平台能够透过数据去说话,才能为表演艺术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资源。
于是,CloudJoi 在这节骨眼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收集并分析大量的演出数据,包括票房、观众人数、观众年龄等等,将这些数据整理成报告,在未来向政府和企业展示表演艺术的价值和潜力。
构建演出生态系统
从疫情发展到现在,CloudJoi 似乎已经扎稳了马步,只需要时间历练,就会练就一身好武功。这个比喻虽然夸张,但伟良似乎也是如此思考。
“我们心中一直有一个很美的画面,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它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正在逐步实现的愿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生态系统,鼓励每一个剧团、每一位演出者,在传统演出之外,探索更多可能性,延续作品的生命力,同时创造更多收益。”
CloudJoi 的生态系统通过创新方式为演出者提供了更多收益机会,演出者可以通过线下演出售票吸引观众,并邀请专业团队进行高质量拍摄和剪辑。结束后,录制的内容可在 CloudJoi 平台进行线上放映,再次售票并创造二次收益。
“为什么要建立生态系统?马来西亚过去缺乏一个能够集中收录演出内容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剧团和表演者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表演艺术的价值最大化,同时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优质的作品。”
“书籍出版后可以永久流传,但演出呢?如果没有拍摄,就会很快消失。很多优秀作品,需要被保存,我们希望通过平台存档,让它们能长久存在,供未来的观众和学者使用。”
生态、观众、票房:剧场的循环
马来西亚的剧场困境,远不止资金和资源的短缺,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挑战。当观众匮乏,尤其是当作品过于小众或未能契合大众口味时,收入的减少便限制了剧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剧场的瓶颈难以突破。
对伟良而言,如果创作者想要作品能够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获得满场的效果,那就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思考。
“如何让你的作品能够吸引观众、产生影响?这需要你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策略和规划,充分考虑如何推销你的作品,并打通更多的渠道。”
若马来西亚的表演艺术圈一直停留在在抱怨没有观众,其实是于事无补,尤其在面对大环境的挑战时,更需要策略去应对,在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让表演艺术取得更大的成功,然而,CloudJoi 的存在正是协助剧场工作者去应对这些看不见的小细节。
在未来,科技不仅是剧场生存的工具,更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力量。剧场人只要懂得运用科技的腐竹,规划精准的运营模式,并充分借助数据分析的力量,剧场的未来将会更加光明。
文/ 黄龙坤
图/ 林苏文源、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