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 10.04.2025

“这个时代除了AI,我们更需要儿童剧。” —— 红姐姐洪绣晴

“看到三个月大的婴儿随着音乐轻轻摆动,他缓缓抬头,目光追逐着灯光摇曳的轨迹,那一刻,我无比感动。”

红姐姐工作室办的演出曾迎来最年幼的观众 —— 仅三个月大的婴孩。这一刻,也成为创办人洪绣晴最难忘的记忆。

提起儿童剧,你会想到什么?热闹的舞台、夸张的表演,还是寓教于乐的故事?其实,戏剧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当语言尚未成形,孩子们已透过演员的肢体、声音与环境变化,感知世界、建立情感连接,这些最纯粹的体验,往往来自最年幼的观众。

采访那天,我们在洪绣晴家中相约。客厅不算宽敞,柜子上摆着写满语音训练的白板。

“这里是孩子们学戏的地方。”她笑着指了指白板,“最近有个孩子在纠正发音,所以上面全是‘十史实石四’的童谣。”

我们盘坐在地上,像是一起上了一堂戏剧入门课。

作为戏剧的门外汉,我们忍不住好奇:是什么原因让洪绣晴选择发展儿童剧?

对她而言,儿童剧不仅是娱乐,更是一门影响孩子成长的艺术。最初,她在媒体行业担任广播员,工作节奏紧凑、压力巨大,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步入婚姻后,她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却因长期高压、作息不规律,让怀孕变得格外艰难。

那段时日,她便开始思考:是不是该放下焦虑,去追寻真正想做的事?

于是,她毅然辞去媒体工作,重新出发。最初,她并未立刻进入戏剧领域,而是从讲故事开始。她用戏剧化的方式演绎故事,将一个个情节巧妙串联,慢慢地,她的表演变得更丰富,最终,红姐姐工作室由此诞生。

红姐姐的品牌之路

“在那个戏剧兴盛的黄金十年,戏剧种类繁多,感觉上儿童剧被忽略了,于是我觉得当时的孩子非常地需要儿童剧。”

洪绣晴回忆道,1999年是她第一次以红姐姐的形象开始讲故事,随后才慢慢发展成儿童剧品牌。至今,红姐姐这个品牌已陪伴孩子们走过26年。

红姐姐的诞生,源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想法 —— 孩子需要一个姐姐陪伴他们成长。

这个名字并非洪绣晴自己取的,而是导演为她命名的。

洪绣晴小时候常听电台,她记得当时广播中会有姐姐的角色陪伴孩子成长。这样的角色让孩子们感受到理解与陪伴,觉得有人真正懂得他们的烦恼。

红姐姐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陪伴成长的象征。随着品牌的发展,这个形象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 IP。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以为红姐姐就是洪绣晴本人,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品牌,就像 007 占士邦那样,即使由不同的演员来诠释,但它的精神和意义依然不变。

她希望红姐姐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代名词,而是能够长期存在、陪伴孩子成长,无论是谁来扮演,都能传递同样的温暖和陪伴。

没有观众的剧场,怎么办?

“儿童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而是孩子们迈入剧场世界的第一步。”

儿童剧不仅属于戏剧的一环,更是培养未来观众的关键。洪绣晴是这么认为的,香港、澳门的剧院更注重观众体验,例如提供坐垫,让孩子们能清楚看到舞台,感受剧场的魅力。

“本地剧场最大的问题是 —— 观众在哪里?”

相比香港一部剧能连演五十多场、观众络绎不绝,本地演出却常常为票房发愁。她感叹:“我们不缺优秀演员,不缺充满创意的创作人,但我们缺愿意买票进场的观众。”

在她看来,儿童剧正是培养剧场观众最重要的一环。更大的挑战是,短视频时代让观众习惯了免费的快节奏内容,不喜欢就能随时划走,而剧场演出票一旦买了,就不能轻易“退票”。

曾经有位去看剧的老人家,在看完戏后走出来对洪绣晴说:“我不懂你们在演什么。”然后更要求退票。

虽然舞台剧不同于电影或商场消费,她最终还是退了票,因为她明白,一个满意的观众,可能带来十个未来的剧场支持者,而一个不满意的观众,可能影响十个家庭。

“儿童剧不仅是孩子的启蒙,更是剧场的未来。”

她希望,今天走进剧场的小观众,长大后依然愿意坐在台下,让戏剧的种子生根发芽,延续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天地。

现在的孩子缺少了“安”的种子

如今资讯获取过于轻松,人们缺乏耐性,思考与创造力逐渐流失。当一切触手可得,创作便显得廉价,投入也随之减少。

过去,看戏是一种仪式:从购票期待,到剧场沉浸,再到谢幕交流,皆为戏剧魅力的一环。而短视频时代,则一切即看即走,情感无从沉淀。在过去,我们从生活中积累灵感、拼凑故事,如今,AI瞬间给出答案,虽便利,却让人依赖,丧失探索过程。久而久之,创作变得异常机械,孩子们的判断力与自我认知亦受影响。

“在这速食时代,孩子除了需要学习AI技能之外,往深一层想,我们更需要儿童剧去栽培他们的内心世界。”

戏剧,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桥梁

“看戏的过程,就是进入、投入、代入角色的过程。”

洪绣晴认为,戏剧不仅是娱乐,更是孩子感受世界、理解价值观的方式。

在《天使般不见了》剧中,她探讨孩子撒谎的现象,指出幻想往往是创作力的养分,而戏剧能帮助他们区分现实与幻想,进而反思行为。

戏剧的独特性在于,让孩子在角色中经历情感冲击,从而成长。例如,《幸运奇迹号》剧中的小主角穿越时空弥补对奶奶的遗憾,最终理解死亡的不可逆,学会珍惜当下。

“真正放不下的是大人。”

透过她对观众的观察,她发现面对亲人离世,孩子的悲伤往往隐藏更深,随着成长慢慢浮现,最终学会面对,反而大人是最难以释怀的那个。

洪绣晴透过校园霸凌题材的剧目《NeNeNeNeBuBu》让孩子分别扮演施暴者、受害者和旁观者,让他们体验恐惧、愤怒、权力的微妙变化,理解霸凌的复杂性。戏剧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在“经历”中体会。

对孩子而言,戏剧不仅是故事,更是理解世界、体验情感、学会共情的方式。在戏剧的世界里,他们可以犯错、反省、成长,最终找到自己的答案。

剧场的疗愈力量

洪绣晴坚持创作儿童剧的动力,源自剧场带来的情绪价值。每场演出,她都会看到孩子的笑容,而剧场独特的磁场,让观众在哭笑间共鸣,也让她在其中获得疗愈。

每部剧探讨不同社会议题,同时也是她的自我疗愈。例如,《闹闹怎么了》从孩子的手机成瘾切入,最终揭示许多老人同样深陷其中。剧中,阿公因沉迷手机失去理智,直到孙子的提醒才让观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儿童剧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引导。”

洪绣晴希望通过故事,让孩子思考、成长,也让大人有所感悟。而正是这种影响力,让她愿意坚持下去。

如果有机会,不妨走进剧场,感受红姐姐倾注心血打造的儿童剧。或许当灯光亮起,故事展开的那一刻,你就会明白,儿童剧不仅能点亮童年,也能治愈每一位走进剧场的人。

 

 

 

 

文/ 李欣怡

图/ 邬永福、受访者供图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