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就是这样的剧情,让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温,好像每一次看又多懂一些什么。
90年生的朋友说,他从小就酝酿在港剧之中,原因是家里的电视遥控落在奶奶的手上,她看什么他就看什么。于是他说出很多港剧名称和人物,在场70年生的都很兴奋,连啤酒店老板50年生都知道那些港星。其实他说的那些剧,比如《大时代》我也看过,那个时候多数是电视旁晚六点开播,妈妈正在煮饭,而我像播报员那样,帮妈妈在客厅看了之后,再跑到厨房跟妈妈报告剧情。
然而,我真正印象深刻的不是港剧。而是小时候,每天都至少看一次的《The Sound of Music》。那时候只有卡带,放进跑车外形的打带机之后,就可以重新播放一次。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一部电影。记得每一次看完心情就很好。我想妈妈也快无法忍受每天重复的歌曲吧。现在随时要哼几句,好像也轻而易举。
另一部重看多次的是《Godfather》。第一次看《Godfather》是成年后的一个农历新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去电影院看贺岁片,而我们家说起来有一点怪。大年初一开始,妹妹和我就坐在电视机前从《教父 1》开始看起。平均3个小时一部的《教父》,我们马拉松式地从1看到3。看完还觉得真是太好看了,之后偶尔还是再拿出来播放。
为什么如此喜欢《教父》系列呢,因为那3部戏包含很丰富的演技、剧情和音乐。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对音乐特别有天分,不过说到喜欢的电影,一定有几首一听就知道是那部电影的音乐。最近一次让我再次有此感受的电影是今年农历新年(又是大年初一),在台北看的《The Brutalist》。当那音乐一响起时,我的眼泪就突然想掉下来。心里想,好像已经好久没有看一部这样的戏。这些年当然也不是没有的,例如《Dune》、《Godzilla》、王家卫的电影、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的电影、甚至到纪录片《Chef’s Table》都有留在脑海无法磨灭的音乐。也许我对有画面的音乐比较敏感,当《John Wick》打架场面开始出现《The Four Seasons Winter 四季冬》时,我差一点笑出来。因为脑海来浮现的竟然是《Chef’s Table》里一道一道菜端出来的模样。
话说回来,《教父》里的剧情包含很多需要思考的部分,比如台词里有一句“我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 (原句:I’m going to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意味着许多剧情里没有提到的内容,有深度又好记。比如早上睡醒的时候,床边有一个被砍下来的马头,也意味着一些你懂我懂的东西,不需要解释。也许就是这样的剧情,让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温,好像每一次看又多懂一些什么。
我为什么会在这一篇里提到这么多《教父》,也是因为最近刚刚正在追的一部剧《Zero Day》。《Zero Day》的主角是Robert De Niro罗伯特·德尼罗。他在《教父 2》里可是十分的帅,以至于现在虽然年纪已大,演的是美国前总统,可是在面前的荧幕里,我好像还是看到《教父 2》里的他。我想,那是和90年生的朋友在说那些港星多好看、演技多好时的感受一样的,因为在我们眼里,喜欢的明星永不会老。喜欢的电影,就算重看无数次都还是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