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22.06.2023

被历史裹着的端午节:祭龙、天人合一思想、日渐式微的端午习俗

还记得孩提时代端午节的时候,大家都做过些什么吗?我们这一代人在90年代的城市里长大,从城内的新村搬至新兴住宅区,在这个年代里,端午节的记忆就是祖母总在过节前裹粽子,在端午正日就会将蒸熟的粽子置放在神案上,配以三牲和茶酒,祭祀神明和祖先。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教科书的耳濡目染之下,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一天,就连熟悉的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延伸出来的民俗活动,但其实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真的就只是这样吗?那早期南来的先民,他们的端午节又是怎样的呢?那到底有什么端午文化已经不复所见了呢?

端午节和祭龙习俗相关?

历史及文化学者王琛发教授认为:“其实端午节这一天和祭龙的习俗相关。”

划龙舟也是古代祭龙信仰的延伸之一。(图/网络图库)

他透过历史社会学研究得出一个推论,端午节这一天是基于天文气候,以祭龙习俗呼吁众人在夏天时保护人身安全。”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来自天人合一,一旦到了某个节气,天上的星象产生变化,地理也产生了变化。所以,古人过时过节,并不是为了庆祝,而是顺应天时和地理的转变,相互提点时间已经进入到节点,共同做相同的事情,并改变生活方式而保护自己,所以才诞生了一系列的风俗习惯。”

不管是春节、中秋还是端午,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过时过节,比较少着重在庆祝(Celebration)的部分,反而动员全民对应自然万物的转变,端午节亦然如此。

王琛发教授专研华人民俗,阅读了大量史料,他说虽然端午节免不了提起屈原和其他传说,实际上,屈原之死是被后世浪漫化,加上教科书渲染,因此变成端午节很重要的象征性人物。

“其实屈原的死也不只是什么爱国情操,而是笃信巫术的楚国人对于死亡后的世界有美好的向往,加上南北朝一本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留给后世的传说,说选择在端午节自杀是为了爱国。后来,在汉朝的时候,传言有个人见到他现形,并告诉世人必须以粽子祭祀,免得他的尸体被蛟龙抢走。直到近代,这个传说演变成传播爱国政治的工具了。”

根据历法,端午节是为“午月午日”,这时候太阳在赤道正中间。在这期间,天气非常炎热,也被视为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人改变生活方式做出相应的习俗来避暑。

“所以比屈原投江更早期的周朝,在古书上,就已经出现了龙神祭祀的记载。而这段日子是古代华南各地崇拜“龙”的部落举行祭祀的节日。”

王琛发教授认为端午节彰显了古人的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思想。(图/受访者提供)

他认为,古人祭龙之习俗,源自于天象观察,天幕的东南西北各有七群恒星,只要将每群星连线起来,就会看到有二十八种类似不同动物形态的星宿,围绕着组成长柄斗模样的北斗七星。北斗的柄以每年循环一圈,时节一旦更换,星柄就会转指向不同的方位,在包括端午节的夏至期间,北斗星指向东方的位置。

东方各成动物形状的七群星宿,共同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就变成一只腾飞的苍龙模样。农历第五个月,也就是仲夏午月,原本立足在东方地平线的苍龙星座逐日上升至正南中天,是为苍龙飞升的日子,也是《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讲:从“见龙在田”转成了“飞龙在天”。

“飞龙在天,具象一点来说就是夏至期间太阳高挂,天气会非常炎热,夏至共15天,所以古人在接近进入此节气的初期,选择同一天,即农历五月的第五天,做出相应的举动,以回避毒辣的天气。”

在端午节这一天,阳光非常毒辣,旧时处于农业社会的古人相信水源即是龙神的精神体现,想要跟龙神交好,就得尊重象征龙神的河流清泉,因此他们会选择这天停下与河水和泉水有关的农作活动,让上流活水能整体洗涤下流的污浊,以保护整个水源系统。

当天与耕作相关的水源系统不能碰。在端午当天,古人会收存太阳射线晒透的井水,用来洗涤全家和洗澡,也会储存其中一两瓮,盖好放凉和沉淀杂质,以备未来配药治病。当天,古人会配以各种草药,用作解暑防疫。

“古人的生活天人合一,当他们知道端午飞龙在天,就知道夏至到了,就得应变天气转变,不管是保护身体还是保护大自然,都是防疫防灾的举措。古人会在海上赛龙舟,到庙宇祭龙神,祈求龙神能够保护群体安全。”

王琛发教授谈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冷知识:“在旧时农业社会,古人平常很少吃肉,那期间特地吃些糯米加肉类的粽子增加免疫力、对抗湿热,背后都是为了顺应天人合一。”

“民间会透过一系列的民俗活动,除掉害虫,因此诞生了悬挂和食用艾草和挂菖蒲等习俗,以其气味挥发以及药用成分,避免害虫、细菌和病毒滋生。”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王琛发教授说,其实在古籍里,不少文字都有记载中国历朝历代端午的情况。

“我曾在《汉书》里发现汉章帝在端午当天特别安排适合夏天穿上的衣裳给百官。在医疗不发达的农业社会,生病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汉章帝会用这个举措,避免官员生病而瘫痪朝廷运作。”

“另一个例子就是,古代许多符的原料就是药物,在晋朝《抱朴子》提起,端午当天民间会以吃灵符、贴灵符而对付百病,如此种种都是农业社会过节的痕迹。”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节庆不是为了庆祝某个事情而存在,而是确保天人合一。所以我们在史料上所看到的百官换夏天的衣裳,民间保护泉水,挖井水和使用百草都是为了确保安身立命的举动。

这是王琛发教授在海南海口琼山区带学生标记各处已勘察井泉龙神信仰的行踪记录,由此可见当地对于龙神信仰是相当普遍。(图/受访者提供)

“我曾经负责海南岛文化遗产社科研究项目,看见水井旁会放一个龙头雕像。这个龙头代表着龙神。后来我去翻阅明清文献,发现海口各地一到端午节,人们会把这些龙头带去公庙膜拜。”

王琛发教授在海南岛做研究时发现水井旁的龙头,当地人会在端午节的时候拿去公庙进行祭祀。(图/受访者提供)

“人们膜拜完后会把这些龙头带到海边,架在龙舟上,然后举行各地龙舟竞渡,象征着所有人、井水、泉水在大海合流。”

端午节祭典如此盛大,乡亲们得以聚在一起,除了祭祀龙神,更实际的意义就是巩固了宗亲及睦邻关系。

王琛发教授也是福建连江县东岳庙的顾问,当地人那边在八十年代就已复兴了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龙舟,以纪念三国历史。(图/受访者提供)

“虽然说在海面进行活动是为消暑,以现代科学说法,海水有消毒的功能,当观众和选手一起泡在海水里,就能达到了消暑消毒的目的。然而,其中延伸出来的意义,则是凝聚了社区力量。”

越南的端午节

自汉朝以来,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端午节的文化传播各地。除了中国以外,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以及越南延伸了各自的端午节习俗。

王琛发教授说,以东南亚为例,被汉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 —— 越南,更是承继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奉行中华历法制度。

“越南历代政府到今天高度重视端午节祭祀民族先祖,这天也是他们所指的“杀虫节”。” 

“为什么像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地区没有端午节习俗?因为所接受的外来文化不一样,他们接受南传佛教的文化影响比较多,越南的文字体系、文化体系甚至历法是直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所以有这样的体现。”

越南人在端午当天,他们会以各种水果祭祀祖先,并喝下糯米酿制的酒,消除病毒。无独有偶,纵使端午节随着汉文化传播到东南亚,虽然奉行的习俗因地演变,但背后的意义及宗旨仍然被重视。

走进教科书的屈原

谈到马来西亚的端午文化传播,王琛发教授归功于华人先民在马来亚半岛所建立的教育体系。

“马六甲英华书院一份1820年的华人研究里提到,当时马来半岛英殖之前有许多华人私塾。槟城殖民者莱特在1790年代说,这些在私塾就读的先民子弟,都是会回中国考科举的。当时的童蒙书,包括《千家诗》,其中便有教授学生端午节文化和有关屈原的唐诗。”

华人依靠祖先文化开拓四季如夏的土地,对于每逢端午节祭祖有一定的情怀,因此端午节文化也随着日常继承文化的生活方式,和私塾教育的提醒传播开来。因此,在马来亚还没独立以前,华文学校担起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也有史料记述,1904年前后的华校,规定端午节就得放假,让学子们随着家人一起在家祭祖。”

由此可见,对于当时的人而言,除了春季,夏天最重要祭祀先祖的日子,就是端午,因此端午祭祖是避免不了的习俗。

“屈原之所以和端午节分不开,是因为在清朝鸦片战争以来,直到民国期间,当时大量的教科书、儿童书把屈原嵌入各地本来未必有的屈原传说,加上一到端午节儿童必定吃粽子。透过屈原和粽子等象征,输出爱国情怀,不断在课文中赞颂屈原的爱国情操,鼓舞当时的学生要爱国。”

“这其中带有政治操作,当然也同时让屈原透过教科书更加成为中华民族的ICON。端午原本的精神是保护自己和家族未来生存,所以要个人切记感恩祖先,例必祭祖。追思屈原是要大家集体转向感恩祖国、爱家也爱国,背后的意义不谋而合。”

华文学校透过教科书和文字,灌输了先民端午的重要性,奠定了马来西亚华人重视端午节的基础。

被遗忘的南洋端午

端午南来,天人合一的概念也随着天文地理的转移而慢慢被淡忘,反而发展出不同的面貌。

端午祭祖,是早期马来亚华人先民都会奉行的民俗仪式,然而端午大规模的宗族祭祖,也是彼时华人社会笼络情谊的节日。

王琛发教授以槟城龙山堂邱公司碑记为例,指出:”早在1815年之前,槟城邱公司在端午节那天进行了对谢玄大将军的祭祀,也因为当年这例常祭祀,宗族们决定凝聚了人力和财力,大规模为龙山堂邱公司建立了金碧辉煌的宗庙。”除了笼络宗亲,这一天也是诵经祈福的日子。

王琛发教授表示,邱公司至今维持着端午祭祀大使爷(谢玄大将军)与历代祖妣的传统。(图/网络图库)

“早期槟城极乐寺的《张煜南颂德碑》,那里有相关记载,大意为在端午当天僧侣们会为先人们诵经超度。”

由此可见,当时端午祭祖是一种常态。此外,也有一些至今再也见不到的中国端午节习俗也曾在南洋发生。

“比如说早期的先民,会在端午节的时候集体到海边游泳,以去除身上的不祥。”

端午节到海边游泳,源自于古人相信海水能够消毒,所以史料所述,也是延续着古人的智慧。

王琛发教授说,槟城广福宫前面的数百年老井,是过去槟城岛上神诞龙舟赛洗龙头,以及端午请井水的圣地。(图/受访者提供)

在王琛发教授成长的70年代,他曾经陪同宫观的道士,于端午节正日晒书,以除掉书虫,而这个文化也随着冷气的普及慢慢被淡忘。

“我小时候也有试过在端午节竖立鸡蛋,其实鸡蛋天天可立,但夏至的太阳是最猛烈的,看看鸡蛋立起来后有没有影子,如果没有影子代表太阳真的是在天空的正中间。“

“这时的阳光射线可以消毒除霉杀虫,古人相信端午节的阳气很旺盛,才会有这样的现象。鸡蛋会方便拿出来,当然也不单是为了玩,是做粽子和吃下肚子的保健食品。”

马来亚独立前的华人社会里的各籍贯鲜少交汇,但是远离故土,同文同种的人会彼此依赖。华人先民端午习俗非常多元,有各自的精彩。当时南来的华人主要是来自闽粤两省不同地区,各自故乡有各自的端午习俗,一旦远离他乡相遇就融合了起来。

“福建人将包粽子的习俗带了进来,潮州人则相信端午当天百草成熟,是为草药煲饮消暑的日子。当时在这样的前提下,端午节那一天既需吃粽子又喝凉茶,就成为马来亚常见的端午饮食风俗。”

马来西亚的端午节风俗除了上述所提之外,也曾存在过中国非常普遍的挂艾草和挂菖蒲。然而,这些习俗为什么会慢慢消失了呢?

“随着医疗和科学越来越进步,这些具有应节疗效的草药也不再必要,被人遗忘,久而久之挂菖蒲和艾草驱虫治病的功能,也不再被记得。”

最后,王琛发教授认为,马来西亚的端午节习俗能走到今日,而一些比较细微的习俗被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他期许马来西亚的端午节文化,能够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精彩。

然而,他期望马来西亚也如中国作为端午节文化母体,把端午节保护视同国家文化遗产地位,不要让长官意志、商业利益和政治作秀操弄节日,影响文化生态,快速抢救以及复兴原有的各地端午面貌,以让后世能够延续及记起先民的天人合一的哲学。

 

 

 

 

文/黄龙坤

图/受访者提供、网络图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访者资料:

王琛发教授: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兼学刊顾问。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