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随着华人南下马来西亚,移民在哪里落脚,方言就在哪里落地生根。
在多语环境的熏陶下,方言渗透在马来西亚不同民族之间。在一些方言盛行的社区,我们甚至能听见友族朋友用一口道地的福建话或广东话向我们问好,甚至在北马的菜市场上,可以听见友族用福建话叫卖。
阳光洒落在马来亚大学文学院的一角,我们初抵达就看见和蔼可亲的马大中文系高级讲师杨迎楹博士迎接我们。她带我们穿越文学院的长廊,在这座见证过无数历史流变的建筑里,遥想多少语言的政治角力,也在此地发生。文学院流动着不同语言,然而方言已是买少见少,而杨迎楹老师,则用学术能力去维护方言的发展。

杨迎楹老师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执教,教授汉语方言研究。
杨迎楹老师把我们带到马大中文系的会议室,她一边为我们斟茶,也一边向我们讲述了方言研究的心路历程。
“这段期间,我的体悟就是,我们的方言,其实还活在这些说方言的人的口里,方言并没有老去,只是说方言的人老去了。”
“保护方言,就是不断和时间赛跑。”
笔者曾经在《星洲日报》的访问,看到杨老师说的一段话:“方言最大的对手,是时间。”
这句话让我深思,杨老师表示方言的研究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透过长时间的从语音记录、文本采集到数字典藏等工作,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源才能持续下去。或许力有不逮,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缺乏完整的记录与整理工作。
透过杨迎楹老师的观察,这些年来,方言逐渐消失在许多家庭里头,加上许多年轻人认为方言是“老一辈的语言”而感到抗拒,所以年轻人就算能说一口流利的华语或英语,却怎么也说不出一句属于自己的方言。
针对这些方言断层现象,杨老师认为其实不少民众都很关心方言的传承,只是很多时候并不清楚需要做些什么才能保护方言的延续。
从汉语方言学的课程到马大汉语方言节
杨迎楹老师在博士阶段的研究兴趣为北马福建话,进入马大中文系任教数年后,开设了《汉语方言学》选修课。那年刚好成功申请到教学研究经费,便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讨论的成果,推动了第一届汉语方言节。
首届活动以中学生方言讲故事比赛为核心,同时由修课学生策划了方言展览、语音互动游戏,希望把课堂所学延伸到社会,带动更多人看见方言的美。到了第二届,则新增了籍贯美食展,并获得不少籍贯会馆热情支持,让活动更具规模。
在杨迎楹老师的号召下,两届的汉语方言节成功在马来亚大学举办,图为展出各籍贯相关的文创品。

在汉语方言节期间,马大文学院讲堂外张贴了各籍贯的介绍,让出席者得以一窥籍贯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
对于方言节的成功举办与号召,她称之为“文化的召唤”,因为大家的心中就只有一件事,就是要制造一个空间,让方言自然而然的被使用、被重视。
“马来西亚的方言大多没有成文的规范体系,它们不像官方语言那样拥有教材、标准拼音,而是活在人们的舌头上,活在日常的对话与记忆里。我们需要有更多像方言节一样的舞台,让我们去听、去说、去了解。”

汉语方言节的一大亮点,是全国中学生方言讲故事比赛,所有参赛作品皆选自马华文学。

汉语方言节也是一场“大吃会”,汇集了各大会馆精心准备的籍贯美食。
杨老师指出,方言在马来西亚的流传很多时候靠的是一些散落在生活角落的人在默默推动。
“庙会里用潮州话主持的叔叔、会馆活动上讲笑话的阿姨,或是在社交媒体上用客家话拍短视频的年轻人,还有一些人热衷收集老人的口述故事,这些举动都是制造空间,让乡音永续下来。”

汉语方言节受到各大籍贯的会馆鼎力支持。
这些零零碎碎的举动,让方言依然穿梭于我们的日常之中,一点一滴浇灌着我们的生活。
青少年并不抗拒方言,只是对方言感到陌生
许多时候,青少年对方言的陌生,往往被误解为一种有意的抗拒。可是没有人问一句“食饱未”,他们又怎么知道要回答一句“食饱了”呢?
方言传承所面临的根本障碍在于家庭中的长辈不再对晚辈讲方言,长辈为了让晚辈听得懂自己说的话,都会贴心地转换成华语或英语。
试想如果全部家庭都这样,方言的消逝基本上就是不远的事情了。
在杨老师看来,从零开始学习方言并不难,一个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中的自然渗透,只要能说、能听、能沟通,那就意味着你学会说方言了。
“其实学习方言的要求很简单,只是需要有一个长期而活跃的语言环境,有人可以跟你说,也有人可以听你讲,这就是“活着”的方言了。”
杨老师发现,广府话与福建话可以在马来西亚广泛流传,不仅因为有庞大的群体在使用,更得益于港台流行文化长时间往马来西亚推送,比如广东话有 TVB 电视剧和粤语歌曲,福建话也有《意难忘》和《夜市人生》等长寿肥皂剧,所以广府话和福建话的使用空间,和其他方言相比比较幸运,其他方言的处境确实是相对弱势的。
有者曾经怀疑,如果不断推动讲方言,是否会扼杀了长期以来推动的“讲华语运动”促进华人团结的努力,而导致族群分裂。
针对这个说法,杨老师用“语言生态”来比喻马来西亚多语并存的现实:“语言就像森林,物种越多,生态越稳定,我们不该让一种语言的成长成为另一种的牺牲品,而是推动‘语种共生’。”
“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会多一种语言,不会让你失去任何一种语言,反而让你看见更多世界,听见更多故事。”
“在这片土地,方言与汉语、马来语、英语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是可以互为补充、和谐共存的语言伙伴。”

杨老师指出,健康的语言生态,应是多种语言共存共荣的环境。
我们能够在多元种族的环境中成长,同样也可以让每个语言都有说出口的空间。
透过杨老师的观察,事实上,很多人不是抗拒方言,而是没机会靠近。这也是为什么杨老师坚持从家庭、学校与社交圈入手,让语言的种子得以落地、生根。
“比如我帮我的孩子洗澡,我都会用福建话告诉他,甚至用童谣来逗他。”
这些看起来细微的日常小举动,都是建立传承纽带的一枚螺丝,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小孩心上埋下了乡音的种子。
方言延续的下一章:由年轻一代书写
当地方言卻主角沉寂于日常对话之外,我们不禁要问:方言,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每次谈到语言存在的意义,杨老师都会不断的思考,什么叫做有意义?
“这个感觉和讨论文学是否有意义一样,如果每件事情都在往功能性去探究其中意义,那是否意味着历史没意义,文化没意义?”
“语言的价值,不只是传达资讯,更是一种文化资本、一种情感资产,甚至是一种身份的归属。”
“在马来西亚,华语是跨族群沟通的共同平台,马来语和英语是国家政策与全球交流的关键语言,方言,则是扎根地方、连结祖辈、保存身份多样性的载体。”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我们一种更贴近土地与社群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还能保有一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清晰感。”

杨迎楹老师希望方言能够透过学术的力量,在马来西亚继续传承下去。
在这个讲求实用的时代,方言或许被视为“无用”,但在杨老师等人的坚持下,它正悄然回到我们的生活里。这里没有标准发音,只有一句句温暖乡音,方言的种子,正默默撒落在年轻一代的心田。
也许有一天,当一个孩子在校园角落、在街市喧嚣中,甚至在虚拟世界里轻轻说出一句方言,那一刻,正是这颗种子悄然绽放的开始。
文/ 洪文涵
图/ 楚君、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