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 17.07.2023

专属大马的茶韵——南洋工夫茶

“今晚敲(潮语,读kǎ)茶!”

时间必须倒转至孩提时期,回到一间参杂着潮州话与福建话的房子,那是我那嫁给潮州尪的阿姨家。小时候常在此溜达,潮州话听多了自然也听懂了,唯独有些字引起我的好奇心,譬如上面那句,其实是我阿姨相邀妈妈今晚出外喝茶闲聊。

可当时听不懂,潮州话里,喝茶应该是“吃茶”啊,那么“敲茶”又是什么呢?步步紧跟妈妈,到点一看,桌上摆着成套的茶壶与茶杯,才晓得原来“敲茶”就是喝茶。

“敲”字从何而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源于茶叶需从茶壶敲出;二是手指弯曲敲桌宛如叩首以谢他人倒茶;三说是从品茗与推敲茶质中延伸而来。

然而我却始终觉得,与“吃茶”相比,“敲茶”听起来虽显粗鲁,但从亲人嘴中说出更显亲昵。毕竟与至亲相处,礼数自然少了几分,反而尽显任性胡闹的一面。

爱喝茶的潮州人

往事早已如烟,若非制作南洋工夫茶之故,实也忘了孩提常伴妈妈出门“敲茶”,无论早餐晚饭,饭桌上都有成套茶壶茶杯。阿姨爱泡茶,茶叶自备,冲泡手法又与如今看见的工夫茶有几分相像。

潮州人常说:“茶薄人情厚”,意思是茶汤虽淡淡薄,但却满是情意,也从中能窥见潮州人爱喝茶,更爱以茶待客。

茶艺师姚斌奕在研究南洋工夫茶时发现,无论时空变幻,位于中国潮州的原乡人,或是落根南洋讨生活的潮州籍,生活总是离不开茶叶、茶壶与茶杯。

每逢三五亲友相聚,摆在面前便是一壶茶。茶是打开话题的方式,一杯接一杯,口不会干,话题自然接续。

我那嫁给潮州尪的阿姨,或许也是受此影响而爱上喝茶,也才会一直相邀姐妹淘“敲茶”。

南洋潮州人为生活而泡的工夫茶

以当今角度来看,潮州籍冲泡南洋工夫茶即是礼,也是生活文化的体现。但在早期潮州人落根南洋时,工夫茶还承担了另一使命——振奋精神。

当时来到南洋的潮州人多是捕鱼为生,海上波浪,船上颠簸,人生沧桑,多劳多得的前提便是有足够的精神与体力。斌奕说,来南华人多是“猪仔”,一穷二白,都是过来讨生活的。

“我们单单从成品来看的话,其实工夫茶与意式咖啡的espresso很像,都是将茶叶的精华极致浓缩,求的是口感浓厚与回甘,喝了能提神醒脑。”

斌奕也说,长期在海上飘荡,日又晒,雨也淋,加上咸湿黏腻的海风也钝化了讨海人的味觉。以工夫茶形式作冲泡,也是为求舌尖上的安慰。

“这样泡才够味。久而久之,口味浓厚回甘的工夫茶成了传统,尽管现代人已不再需要喝如此浓烈的茶了。”

以创新传承传统工夫茶

南洋工夫茶即是源自潮州,也可说已脱胎换骨,并且开花结果,成为闻名世界的四大工夫茶之一。其余还包括潮州工夫茶、台湾工夫茶和香港工夫茶。

冲泡工夫茶有其特定的六件茶具,包括砂铫、火炉、朱泥壶、杯子、茶盘与锡罐。

南洋工夫茶与其他地域工夫茶的差异便在于此。相较台湾、香港与发源地潮州间,南洋无疑相隔更远,茶具与茶叶的运送颇有难度,更别提送至南洋后,正努力讨生活的潮州人是否愿意花大钱购买。

穷则变,变则通,将潮州工夫茶通成南洋工夫茶。没有茶具,那就发挥创意,将手边现成的东西自制成茶具,所以早期才会见到铝、铁、铜的茶具。

“好像南洋很难找到潮州那边用的火炉,所以前辈们就会改装烧金纸的炉。所以可以说在南洋,工夫茶少了很多考究,但多了很多创新与创意,更加接地气。”斌奕说。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海运空运的蓬勃发展,茶具和茶叶已不如以往难得,南洋工夫茶与其他三大工夫茶间,就很看泡茶的工序了。

“早期其实并没有所谓一套仪式,而是在我们后人在考究是归纳总结而来。”

有人说南洋工夫茶应该仅有7招,有人认为是21招或17招,但斌奕认为,这些都是形式化的表现。追索本源,南洋工夫茶的内核应该是因地制宜而生的创新,只要守住其核心手法,便是无需拘泥小节。

 

* 想进一步了解南洋功夫茶,记得点击观看上面的影片哦!

 

 

 

 

文/ 丁俊勇

图/ 邬永富、姚斌奕提供

——————————————————————————————————————————————————————————————————

受访者资料

姚斌奕:大马茶学家、南洋印记联合创办人、著有《南洋茶事:一段南洋工夫茶與在地茶文化的印記之旅》、《南洋茶事之六堡航路》、《南洋茶事之烏龍過番》等书。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