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02.04.2024

彪民:纸扎品可以不仅是“艺术”吗?

华人的纸扎品若只停留在祭神祭祖丧礼清明的祭品阶段,走入末日的确难免。

 

有说,所谓“艺术”都是冷门的东西,都是文青、学者或富人的玩意儿。

快要失传的手艺,常常就会被归类为“艺术”,因为稀有,因为珍贵,因为了解的人不多,特别受文青学者富人关注。然而,这些艺术,若不曾是社会主流,怎么会有“没落”的阶段?他们天生就有流行的条件。

我们家接新年的祭神仪式里,一直保留烧元宝的习俗。今年老人家太疲劳,我们负起将金纸折成元宝的工作。小时候有因为好奇跟长辈们学过,但真的要派上用场时,才发现方式都忘了。上网搜索,才发现折元宝的方式很多很多。找到了一个与我们印象中最接近的,顺利完成。妈妈睡醒看到,还大赞我们折得好。

接着我就被推送好多有关纸扎艺术的内容。专题报道的,不外是“逐渐失传”,“后继无人”的悲情角度。还有因焚烧祭品造成污染的现象表示不认同的研究与报道。

吃力不讨好,过时不热门;即使如今大马在清明时节,纸扎品依旧有市场,然而网络媒体的关注,也仅仅存在于趣味,甚至几分调侃意味的角度里。于是,纸扎艺术的的确确正往“古艺术”的康庄大道走去。

回头一看,其实世界盛行的日本折纸艺术 Origami,也极可能始于祭神仪式。日本古文学书籍中,关于日本人庙里进行的神道婚礼,就有蝴蝶折纸的记录。日本古代纸张罕有,只有皇室贵族有机会接触折纸。后来纸张普及,才广为流传。然而折纸艺术的气质,依旧高雅。

Origami 是在卸下殿堂气质,成为孩童玩乐工具书里的素材后,才开创了全新的地位。普及化后衍生出来的,是更高超更惊人的折纸作品。有说是受了一个德国教育学者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影响。也许因为没有文化历史的包袱,他不经意地就成就了 Origami 的重生。

华人的纸扎品若只停留在祭神祭祖丧礼清明的祭品阶段,走入末日的确难免。以悲情与怀旧的情怀奋力保留,最终也就是博物馆里的展示品。但若能淡化其“焚祭”色彩,发扬其手艺特性,应用此技能开创各种用途的纸扎作品,让纸扎店不再只和殡葬清明挂钩,也许会有生路。

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再只把纸扎品和清明联想在一起。也许,可参考 Origami 的发展过程,从儿童的教育着手。当老师的要开放,身为父母别忌讳;可能吗?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

大宝
大宝,电台主持20年。2021开启斜杠人生。“A Kind Man” Podcast App Founder 兼 Podcaster。 SCA 认证咖啡师,喜欢自制面包蛋糕和煮咖啡陶冶性情。 两个孩子的妈。相信只要向前走,就算只是一小步,也会遇到风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