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道 17.10.2025

养生应该是既简单又很 Young 的一件事 —— 不是中藥创办人刘崇仁医师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医往往意味着药材味浓郁的诊所、厚重的药柜,以及一碗苦涩到皱眉的黑色药汤。

你有没有想过,中医也可以很 Young 很新潮?

不是中藥把中医养生,带到了完全不同的维度,不管是在音乐节、还是社交媒体,甚至是手边随时可以冲泡的茶包,不是中藥都洋溢着一股Z 时代的风潮。

踏入不是中藥诊所,氛围与一般中医馆截然不同,更像一间雅致的茶坊,空间里弥漫着浓厚的极简气息。

创办人刘崇仁医师笑言,“不是中藥”这个听起来略带调皮的名字,药字坚持使用繁体的“藥”,其实蕴含着别出心裁的用意。乍听或许有些叛逆,却正好道出他的心愿 —— 让中医不再只是病痛时的无奈之选,而能走入日常,成为带来快乐的生活方式。

刘崇仁医师认为,吃中药、调养身体,不该是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它可以是改善生活、让自己感到更好的选择。因此,他坚持在品牌名称、文案,甚至媒体报道中,都尽可能使用繁体的“藥”字,以完整地保留和传达这一层寓意。

中医的系统化管理

刘崇仁医师坦言,不是中藥并非源于某个宏大的商业计划,而是源于最朴素、最真实的行业观察。

“那时候我刚从中国毕业回来,在一些传统的诊所工作过,于是我很快就发现,本地中医的大环境,确实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化。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流程就不系统化。”

他举例说,即使病患已经提前预约了看诊时间,来到诊所后依然需要长时间等待,这种体验不仅挫伤了患者的就诊积极性,也暴露了行业在流程管理上的不足。

“一个缺乏系统化的中医体系,注定是难以高效运转的。”

除了内部的问题,刘崇仁也关注到大众获取中医知识的困境。在互联网上,关于养生的信息铺天盖地,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而且真假难辨。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各种偏方,但他们很难判断这些信息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结果就是,大家虽然很想养生,但却感到无所适从,也不懂从何下手。”

正是基于对这些痛点的深刻洞察,刘崇仁和他的团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继续在旧模式中打转,不如创造一个全新的品牌,用一种更贴近当代人的方式,将中医的精髓重新介绍给大众。

“当时我们就想,既然要打破传统,不如就做一个全新的品牌,把让大家更了解自己的体质这个概念带出来,用它来吸引年轻人去了解中医。”

这个想法最终促成了不是中藥的诞生,也奠定了该品牌“从体质出发,科学调理”的核心理念。

当传统中医遇上年轻人

2018年,在聚集海内外独立音乐人的天空音乐节的市集里头,不是中藥的摊位特别引人注目,更有不少年轻人前去扫描判断体质,这样的小活动,足以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原来中医能够那么年轻化。

刘崇仁回忆道:“那时我们在音乐节摆了个摊,在簇拥的人群中,让大家来做中医体质测试。那时很多人带着好奇心走过来,回答几个问题后,就能得到一份体质分析,还能尝试一杯我们根据体质调配的茶饮。”

这个看似与音乐节格格不入的摊位,却意外地获得了巨大的关注,许多年轻人正是通过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了中医。这次大胆的跨界尝试,让刘崇仁团队看到了中医在非传统场域的巨大潜力。

从此以后,不是中藥不断优化其体质测试系统。最初简单的问卷,如今已演变成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分析报告。刘崇仁透露,他们未来还将进一步升级系统,结合更精准的舌相和面相分析,并推出英文和马来文版本,以吸引更广的族群。

“我们的目标是让体质测试更具科学性和数据支撑,同时打破语言和文化的界限。”

这种“走出去”的理念也体现在不是中藥的产品上。刘崇仁团队发现,许多人对传统中藥的排斥,源于其苦涩难咽的口感。因此,他们将中医调理的理念,融入了“轻应用”的产品形式——茶包。

“如果中藥特别苦,你可能喝一口、两口就不想再喝了,但如果把它做成茶包,它就可以成为你每天都能喝的日常饮品。它味道不会太重,藥性也不会特别强,因为我们的理念是,生病的时候确实需要吃几帖藥,但没有生病时,要达到养生的状态,就需要一种更温和、能够陪伴日常的选择。”

社交媒体与疫情:双重助推下的文化融合

如果说简易养生的理念是不是中藥的核心动力,那么社交媒体和疫情的到来,则为它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助推力。

刘崇仁医师表示,自媒体时代为中医的推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像小红书、抖音、TikTok这样的平台,让养生成为年轻人乐于分享的话题,很多人会分享自己的茶疗、泡脚体验,这让中医变得更酷、更具吸引力。”

而新冠疫情则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西医资源一度紧张的情况下,许多人转而寻求中医调理,并亲身感受到了中医的疗效。这场全民健康危机,在无意中成为了中医的“信任加速器”,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和信任中医医学。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不是中藥也看到了中医与非华人群体的融合潜力。

刘崇仁医师透露,目前他们也正持续制作英文和马来文的内容,并发现许多马来社会的朋友,也开始对中医表现出开放的态度,虽然目前他们大多仍以治疗为主,但这种跨文化的接纳,无疑为中医在马来西亚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他也放眼未来,中医能够在马来西亚遍地开花。

 

 

 

 

文/ 黄龙坤

图/ 林苏文源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