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10.09.2025

鬼节其实一点都不恐怖 —— 专访文化历史工作者李永球

每年农历七月,华人社会总会悄悄笼罩上一股神秘氛围,街头巷尾多了纸钱香火的气味,空地搭起了大红棚,在夜晚上演的热闹歌台,这就是从小到大,长辈告诉我们应该在农历七月忌讳的“鬼节”。

鬼节,也就是中元节,在马来西亚并非单纯的祭祀日子。它承载着先辈南来的集体记忆,经由街头的祭祀、社团举办的法会,以及人们对鬼神的敬畏,逐渐成为一种社区的凝聚力,并代代相传。

从宗教到民俗:中元节的起源

为什么鬼节就是中元节呢?文化历史工作者李永球老师受访时表示,中元节最早源于道教的三元节,其中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祭拜能让亡灵脱罪,而后来的佛教则有《佛说盂兰盆经》,讲述目连救母的故事,劝人在七月十五这天供僧以超度先人。

李永球老师表示,中元节和盂兰盆节的起源不太一样。

“原本为时一天的祭祀,变成了为期一个月的“鬼月”,可能是先民的贯穿附会,原本是道佛两教的仪式,如今发展成带点娱乐性质、兼具社区联谊作用的民间普渡大会。”

李永球老师在其文章〈鬼节的民间普渡会〉中指出:“民间普渡会已脱离佛道而自成一格,它走的是自己的一套,当然是歪离了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本意。它既然已自成一家,我们只有认同、尊重及包容它,而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来纠正与批评之。”

普渡大会:社区的大日子

在马来西亚,中元节最有看头的就是各地的普渡大会,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仪式活动。

不同地区的普渡法会,形式也不太一样。(图/ 黄龙坤供图)

“其实鬼节并不恐怖,反而它能带出华人对文化的重视。”

“北马的普渡简洁,早上摆好供品,道士和尚来诵经,烧纸钱后把供品分给大家,一到傍晚就结束祭祀。中南马则会更热闹,从早拜到晚,法会常常持续到深夜,一些还会进行破地狱、打沙城等仪式。”

他接着说,东马则少见诵经等仪式,多以“抢孤”作为重头戏,尤其在砂拉越一带,中元节晚上往往变成一场大型抢供品的活动,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孤,传说抢到就能保平安。据李老师所说,甚至有船运公司愿意花上千令吉买下他人抢到的油灯,挂在船上保佑平安。

东马的抢孤仪式非常隆重。(图/ 李永球供图)

普渡大会的背后,是社区邻里的共同贡献,有的地区采取会员制,由会馆或公会负责筹办;有的则自由乐捐,由邻里共同筹办。大士爷神像、祭品、道士和尚的费用,都来自这一份份集体的力量。到了晚上,还有七月歌台或传统戏剧的表演,让普渡不只是庄严的祭拜活动,也是一场少有的社区联欢。

各籍贯的差异:拜法各有不同

在多元籍贯的马来西亚,无论是潮州、福建、客家、广府、甚至是峇峇娘惹,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祭拜习俗。

福建和潮州人特别讲究供品,红龟粿、饭菜糕点一应俱全,他们尤其喜欢供西瓜,传说是《西游记》中,唐太宗报恩时送瓜入阴间的故事演变而来。在福建和潮州的习俗中,会在祭品上插上小旗,告诉好兄弟这些食物可以享用,而在仪式后,这些小旗帜也被有养畜的人家插在鸡鸭猪舍里,祈求牲畜平安无病。

客家、广府人则比较简单,往往只是夜里在路边烧香纸祭奠好兄弟,有趣的是,不同籍贯还会因为道士人数的不足而“互相帮忙”。

“去年广东暨槟州会馆的普渡正因请不到广东道士,而改为请福建道士来主持,可见籍贯的差异并不是一种限制。”

中元节不仅是祭鬼,更是在香火里传承的温情

对李永球老师來说,民间普渡具有联系社区邻里感情的积极作用,其祭祖和拜鬼的仪式也象征着孝亲报恩和赈济孤魂,这符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精神。

另一方面,普渡寄托着人们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施食超度好兄弟后,给地方带來人们所向往的安宁生活。

但撇除所有的宗教仪轨,对于大多数的马来西亚华人而言,中元节是镶嵌在记忆里的热闹氛围,即便他们未必相信普渡仪式的作用,但依然会在这一年一度的仪式里、香火味里找到熟悉的地方情怀。

 

 

 

 

文/ 洪文涵(实习生)

图/ 邬永富、黄龙坤、受访者供图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