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 18.04.2024

小明大夫:瘦因吟过万山归

每个人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

 

看艺术展,我是兴致缺缺的,独有个展或回顾展才能勾起我的兴趣。

在马来西亚,艺术联展热闹有余,质量略微不足,更像一场嘉年华,所有相熟的朋友凑凑热闹。艺术家偶有佳作,就能上堂;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就辛苦了,必须将毕生所作倾囊而出,创作理念与艺术水平一览无遗,作品一贯高水平或是参差,与会者心里有数;回顾展则是抛开现阶段的限制,将以往的作品(已经出售的作品还能向收藏家“借”回来展出)通通展示,也是最有趣的地方。我们能清晰看到一个艺术家完整的艺术生命,从稚嫩青涩走向成熟,最后人书俱老。

阅读类同,从首页,到每个阶段都能展现读者的精神层次。

童年时,只能活动在校园、农地和陪阿嫲坐在院子里听她说当年的事,电视不准看,除了阿嫲,陪我的只有书本。

闲来无事,什么书都看,天文地理黄色红色全不放过,亲朋戚友送我姐的书,都成了我的精神粮食。

除了要担心没交作业被老师父母体罚,童年可说是无后顾之忧。阅读起来自然会天马行空,一会儿是科学家、突然又成了牢里啃着老鼠骨头的恶人、有时候是行侠仗义的隐士、再坐上总统宝座……

书看完了,一时间又没新书,只能不厌百回读,一套《射雕》三部曲和《西游记》,早就被翻得边缘发褐粉化,用书扇过的风,还带有一股腐朽的味道。

故事固然精彩,可不求甚解的毛病,直到中学毕业才发现。

这时候读的书专业性强,枯燥乏味,还好当年扎根的基础还在,再艰涩也能读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心态尚存,已不若当初。

回首时,自觉可爱,也寄望将来能自如地读上闲书。

随着工作愈重,阅读时间越少,刷新闻、运动时间渐长,两年后方惊觉久未阅读。为了弥补之前的不上进,慎重地在架上找了医话翻翻,竟然无法专注,许多文字读过毫无印象,可怕至极,暗暗发誓今年得多读书,否则腐而不自知,让人嫌弃。

艺术家也一样,遇到瓶颈时,会有作品空白期,此时要么作品量少,要么全都是与自己的对抗,画风扭曲。用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似乎真的宽怀不少。

除开获得知识,钱钟书先生还有一精辟观点,那就是在《围城》中说的:“借书有利于男女之间的交往,因为借一次书,还一次书,至少就接触了两次。”

其实,如果考虑到他们可能还会谈一点书中的内容,接触的机会就远不止两次之多了。

互联网的发展,令世界发展得很快,我们的背后有一种恐惧心理,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总怕没有看到某一条消息,错过了一次机会。一个人,总希望能经历更多好玩的事情,看到更多好的风景,品尝到更多的美食,等等。我们把它称为快节奏,但这其实是没有节奏。

互联网当然好,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得知识,越容易获得知识时,我们对于成为一名阅读者的需要其实反而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只有我们在阅读时,才能重新认识自己,看清世界,解除疑惑,阅读也会不经意间提醒我一些道理,这些道理我都明白,却总是淡忘。

直到今天,我才略略有这点体悟。

每个人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

牛津大学圣埃德蒙(13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句话,“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翻译成中文应该是“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这个互联网发达刷手机至上的时代,说不定阅读就会成为一种逆流时尚了,我们一起阅读吧!

中学时中文老师曾用一句话来鼓励学生们阅读,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作为结束:“如果能花一点钱,就能得到作者毕生的所学,那就太值得了,前提是这个作者有足够的深度。”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

小明大夫
小明大夫,允中堂堂主。 偶尔拍个鸟,写写字,打个球,车大炮。 喝的毒鸡汤,看的颓废文章,玩世不恭,吊儿郎当,不过心地善良。

推荐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