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 02.05.2022

母女孙三代,因爱做粿,为爱传承

对于妈妈们来说,厨房是个让她们展现爱的地方。她们半辈子都沉浸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中,以双手烹调一碗碗好菜,只求能喂饱孩子们。纵然幸苦劳累,始终甘之如饴。

但若有一天妈妈无法再下厨,又该如何呢?

 

因嘴馋,学做粿

故事需从一个爱做粿的潮州女人说起。她,是辛丽卿的妈妈,也是大女儿林炘儿与二女儿林敏儿姐妹俩的外婆——谢月娟。

约莫从15岁开始,她便开始手作潮州红桃粿,面团揉一揉便是60多年,女儿与两个孙女都是吃着她烘制的红桃粿长大的。

然而岁月无情,无声无息间便夺走人的精力。现年84岁的外婆纵然有心下厨,但也无力面对繁琐又耗力的做粿过程。

只是苦了两个嘴馋想吃粿的孙女。她们买遍市售的红桃粿,却始终不对味,只好转向妈妈求助。虽说妈妈从小跟在外婆身边做粿,但对其做法却是一知半解,原因在于制作过程繁琐且细节繁复。

孙女俩既嘴馋,又怕外婆手艺失传再也吃不到好味道,于是决心向外婆学艺。但俩人是厨房小白,而妈妈也自愿充当军师从旁协助。

“我妈妈听到外孙女要学,当然很开心,叫她们快点来学,趁她现在还能教,我也跟着去学。”妈妈辛丽卿如此说到。

 

红桃粿,细节不马虎

先猜猜红桃粿内线共有多少食材?糯米、猪肉、香菇、虾米、豆腐、菜脯、芹菜、葱和蒜共9种;面团则由薯粉、粘米粉和糯米粉制成。单单是记录食材就足够辛丽卿母女三人忙了,更别说之后各个食材的烹调过程。

第一堂课时,有外婆从旁监督,偶尔下场示范,自然蒸出完美鲜香的红桃粿。但回到家后却让三人感到头大。虽然笔记写满整页纸,但仍有许多细节之处并未记录,或是食材爆香时长,或是用热水搅浑面粉的时机,或是包馅料的方式等。

“外婆做粿都是靠感觉。”二女儿林敏儿感到无奈,只能一再尝试,并把“外婆的感觉”数值化,在不影响红桃粿滋味的情况下,将烹调手法改成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大日子 · 小科普】

红桃粿,又名红粿桃,是旧时潮汕地区人民用作拜老爷(即拜神)的贡品,其多是粉色为主,代表喜庆;其寿桃般的外形则意味长命百岁,至今演变成标志性传统小吃。

粿身花纹称作荫藤,寓意长长久久;前端的三只神鸟则是保平安;两旁的两半梅花有梅开五福之意;正中的“寿”代表健康长寿。

 

 

红桃粿是她们的生活与身份

辛丽卿母女三人的身上流有潮州人的血脉,对于潮州美食的执念更深。在嘴馋推动之下,早已精通了外婆拿手的潮州粽子、芋泥白果和麻花卷等等。但面对记者来访时,三人决议以“红桃粿”作为受访美食。

“除了我们本身很爱吃红桃粿,其实也是觉得这代表我们的生活和身份。因为它是我们生活里想吃的东西,也是外婆亲自教我们做的,也象征着传承。”大女儿林炘儿如此说道。

 

妈妈的遗憾

在妈妈辛丽卿心里,深藏着对其妈妈谢月娟的遗憾。

幼时家里贫困且丧父,家中经济重担都由谢月娟一人扛着,含辛茹苦地将辛丽卿与其余5个兄弟姐妹拉拔长大。后来嫁作人妇后,辛丽卿仍感念妈妈的爱,却始终遗憾无法与妈妈经常见面。

“我自己不会驾车,要等到我女儿或我先生得空时,才能载我回去看妈妈。” 辛丽卿仅能于过时过节才返乡探望妈妈,她感叹若早时学会开车,便能经常回家探望母亲。

学习潮州粿的过程填补了遗憾,虽受疫情影响而无法时常往返碰面,但母女间却有了新的共同话题,有时一天也会视讯个两三次。

 

文 / 丁俊勇
图 / 鄔永富、叶慧珍、受访者林炘儿提供




*本文及视频内容版权为《大日子》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将视为侵权。欲转载者,请注明出处来源。以上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台立场。

推荐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