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就在网上听说过“粤韵曲艺社”,对这个坚持传承粤剧的地方充满好奇。正巧,朋友Ron是社里的一员,在他的邀请下,我得以走进这个世界,亲眼见证他们的练唱日常。
那天,粤韵请来乐手伴奏,曲声悠扬,我也随手拍下了几段练唱的短片,分享到小红书,没想到竟引来热烈回响。
“这里在哪?我也想学!”
这样的留言一条接一条,让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对粤剧感兴趣的年轻人不少,只是苦于找不到学习的机会。于是乎,《大日子》决定拍摄粤韵曲艺社,试图记录吉隆坡其中一支仍在经营粤剧教学的戏班,看看它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这门传统艺术。
据说四十年前,大马的粤剧风光无限。一年 365 天,庙宇酬神戏几乎场场爆满,甚至传言香港早期的大老倌也会远赴马来西亚,学习这里更为古老的排场戏。
那时候,戏班资源充足,一台戏能有完整的排场,六大台柱各司其职,剧情铺展细腻,甚至香港演员都来观摩取经。然而,随着观众流失、资源缩减,如今戏班已难以支撑大型演出,取而代之的是较为简化的折子戏——通常只由一个文武生和一个花旦演出,戏曲的篇幅和表演规模大不如前。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科技发展。短视频的兴起,让人们的耐心越来越少,如今电影都未必能让人静下心来欣赏,更何况是节奏更慢、讲求细节的粤剧?
粤剧的传承之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有人选择坚守,而粤韵曲艺术社创办人杨宝香就是其中之一。
千禧年初,她从美国退休返乡,带着积蓄和满腔热情,决心做一件事——把马来西亚的粤剧传承下去。2003年,她与掌板刘金吉共同创立“粤韵曲艺社”。刘金吉离世后,她独自撑起这条传承之路,无论环境如何变迁,依旧不曾动摇初心。在这二十多年里,“粤韵”成了许多爱戏人心中的归处,让想学粤剧的人有地方可以开声练唱、学习功架,甚至熟悉上台的仪态——从化妆、穿戏服,到举手投足,每一个细节都得反复琢磨。
如今,她也培养了两位得意门生—— Ron 和 Daniel,为大马粤剧的命脉,增添新的面孔。
“粤剧是学不完的,我到七十岁还在学,更何况是年轻人。”
当被问及是否有人能够继承她的衣钵,杨宝香笑着说:“目前还没有,因为我自己都还没学完。”
对她来说,粤剧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每个热爱它的人,都是这场传承的一部分。
“很多人说粤剧在走向夕阳,但夕阳下了,隔一天还是会升起来。”
Ron 这样看待未来。从三十年前电视普及时,就有人预言粤剧会逐渐消失,但它至今仍在,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愿意唱,这门艺术就不会真的日落西山。
当然,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对于我们这些观众来说,最直接的支持方式,就是多进剧场,多为粤剧的演出喝彩,珍惜演员们台上台下的付出。
或许,我们无法决定这条路能走多远,但我们可以决定,是否让式微的粤剧文化继续闪耀。
“一叶轻舟去……”
突然想起《凤阁恩仇未了情》的唱词, 一叶轻舟去,未来如何,仍未可知。
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唱、愿意听,这一叶轻舟,终究不会无声无息地远去。
目前,粤韵曲艺社仍在招生,他们希望培训更多对粤剧有兴趣的新人。如果你一直对粤剧心生向往,不妨联系他们,或许这里会成为你的入门之地。
文/ 黄龙坤
图/ 陈子韩